紫夏廖浅

第十七章 衙门的铁饭碗 (第1/3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紫夏廖浅】地址:briefpsychotherapies.net

县里做事还是讲究的,虽然赵安是临时借调过来,其“档案”还是被户房专门送到吏房保管。

如果赵安将来被退回税课司,这档案肯定也是要抽出来一同退回的。

同税课司那边一样,那份赵安花钱买的童生毕业证书不仅户房没验,专门负责人事的吏房也没验。

有可能不是工作马虎大意,大概率是不值得验。

也是,谁没事吃饱弄个假的小学毕业证书呢!

甘泉县户、吏二房流于表面的工作态度自是让赵安暗喜,琢磨上面的府里也这个办事鸟样的话,那再办个假秀才证估计也不会出问题。

当然,前提是不能在毕业证书颁发的县任职,这点规避风险的意识赵安还是有的。

越远越好,如在甘泉县办的假秀才证,那就跑别的府辖县花钱买个吏干干。

条件允许的话,再远些,到相邻省份最好不过。

总之,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。

反之,要是在甘泉县办的秀才证就在甘泉县衙任职,时间一长什么同学关系、师生关系便是大麻烦。

总不能说自个那年考秀才,全县就自己一个考上吧。

读书时乡下社学、县里官学的同学、老师也不凑巧的全都英年早逝了吧。

这谎,没法圆!

强行圆的代价就是这谎会越来越大,圆到最后肯定会爆炸。

爆炸的结果是什么?

就清朝这律令,掉脑袋都是轻的,弄不好就得抓到京城搁菜市口来个几千刀的凌迟套餐。

这风险,谁敢冒?

只能去谁也不认识的地方大展拳脚。

不过吏房那边让赵安补充了点材料,就是他爷爷叫什么名字,父亲叫什么名字,哪年生人、哪年去世都要写清楚,甚至还要写明这两代人有无作奸犯科的案底。

哎,这个补充让赵安终于有点正规班子的感觉,税课司那边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太潦草了。

幸好就是随便填填,一个临时工的档案谁会真派人去详细调查。

季师爷那边肯定跟吏房打过招呼,所以在填写完需要补充的资料后,吏房的人没有为难赵安什么,直接给他发放了在衙门上班的工作证。

也是一块木制腰牌,说通行证更准确些,因为有了这牌子衙门就能随意出入,不然还得在门口的承发房登记说明情况。

跟税课司算房管事张全说的差不多,县衙这边没有给赵安这个借调人员安排住处,只包吃不包住,其它福利待遇更是没影。

早有心理准备的赵安对此无所谓,只想尽快在户房站稳脚根,然后寻找机会接触更上层的人物,从小赵同志变成赵秘书、赵乡长、赵大人...

光宗耀祖,光宗耀祖啊。

与刚进税课司差不多,第一天到户房上班的赵安也被安排了个师傅,当天主要工作也不是了解具体业务工作,而是熟悉县衙环境。

负责带赵安的师傅是个叫孙瑞的书办,扬州本地人。这家伙给人的感觉就是嘻嘻哈哈那种,从面相来看更像是个街面上的混子,而不是在衙门要害部门上班的“公职人员”。

赵安猜测孙瑞多半也是花钱进的户房,先前在税课司从吴老二那里多多少少也了解些衙门的事,知道县衙六房至少有一个吏员负责,一般是两个。

也就是一个主任,一个副主任的意思。

两个主任下面就是具体办事的书办,根据每房分工不同人数也不等,但至少都有十五六人。

这些类似科员的书办算正式工,下面还有像赵安这样的跑腿临时工,多的上百人,少的几十人。

听说有些大县的衙门六房包括三班皂役有上千人,小县穷县也有两三百人,要不然根本维持不了一个县的正常运转。

吏员官面上是有正式俸禄的,具体办事的书办明面上没有工资,但有免徭役、免钱粮的好处,加上实际工作往往有额外钱财可收,县太爷每年也会有分红补贴下来,所以干好了一年弄个几百两银子不成问题。

地方上有些大户为此专门替子侄在衙门花钱买书办位置,如此既能免服徭役还能在衙门混个铁饭碗,要是混出息了于家族兴盛就能起大作用。

结果就使得县衙办事的全成了大户士绅的“棋子”,于地方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,再能干的县令也脱不开这张大网。

更何况清承明制,规定地方官必须异地为官,此举出发点是好的,问题是地方官到任之后连本地人的话都听不懂,叫他这个官怎么做,又怎么替朝廷治理地方。

最后还得依靠已经在地方形成势力圈的小吏们。

精明些的县官能勉强震住小吏,老实些的被小吏耍的团团转,那官当的比狗都不如。

当然,后面这种情况也是少数,不管怎么说县官都是代表朝廷,真把县官逼的狗急跳墙,那谁都没好日子过。

清朝刚入关那会,衙门买个书办职位只需十五两,现在至少五百两起步,行情足足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你为诈死青梅守身,我转身嫁权贵了 我装的但她真疯[快穿] 快穿之不服来战呀 偷星星的月亮 乙女版领主模拟器 穿成年代锦鲤亲妈,当知青院团宠 [综英美]猫猫饲养手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