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夏廖浅

第51章 退学威龙 (第2/3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紫夏廖浅】地址:briefpsychotherapies.net

将改为中郎将,左右卫各二人,正四品下,掌通判事、升殿侍奉、传官口救,很大的官。可谓是位高权重,很多边镇将士努力一辈子也达不到这个位置。

但是,前面要是加上检校二字,就完全不同了。

检校千牛卫中郎将就相当于是圣人特批的,没有在外朝通过审核,只是在千牛卫里挂个名,不用履行职责。基本上,就是什么也干不了。谁知道现在有多少个检校千牛卫中郎将啊……”

郑叔清越说方重勇的脸越黑。

“你别生气啊,一个月俸禄万一千五百六十七,十一贯呢。”

户部侍郎的郑叔清“业务娴熟”,官员俸禄张口就来。

好吧,可以不做事,躺平拿钱,虽然有点少就是了。

一年不到两百贯的俸禄,收入是对不起千牛卫中郎将这个身份的。由此可见,必须得有额外收入,千牛卫中郎将才能养家。不然在长安基本开销都成问题,这点钱还不够去好点的酒楼吃顿酒。

“你来找我就这?我这里没有红莲春了,要喝你自己制红曲自己酿啊。”

被郑叔清骑脸输出,方重勇忍无可忍了!

“别别别,这次来找你是有好事。”

郑叔清一脸神秘,从袖口内掏出来一份请柬。

“三日之后,圣人为了庆祝幽州边镇大捷,要搭台子在梨园举办戏曲歌舞演出。拿着请柬,便可以入内观看,这种机会不多的。”

李隆基要办演唱会?

方重勇一愣,随即接过请柬,背面居然连座位号都写上了。

古人也不是傻子啊,要是不提前写好座位号,到时候都是达官贵人,门票又因为各种原因发多了,到时候岂不是要因为座位问题打起来?

座位本身不是问题,有问题的是面子掉地上就捡不起来了。

所以为了争座位而装逼打脸的事情,这年头根本就不可能发生,筹备演出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考虑过这些破烂事了。

郑叔清家境殷实,这类人已经不在意那些所谓“小节”,反倒是把面子当做头等大事看待。

想明白这一茬,方重勇又把请柬推回去,长叹一口气道:“都这么熟了,没必要如此客套,有什么事情只管讲就是了。”

“是这样的。”

郑叔清一点都不跟方重勇讲客气,他从袖子里摸出一块非常鲜艳的绢帛碎片,递给方重勇。

“粟特锦?郑侍郎你这效率,真是……”

方重勇都惊骇了。

封建时代是什么样的办事效率,只能说懂的都懂。

不想心思拖延,走流程就要很久;如果有人故意使坏,一件小事办好几个月,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。

“你不明白,这是圣人要求办的事情啊,能不快么?只是……仿的粟特锦,和西域那边过来的粟特锦,终究还是不一样,唉!”

具体差别在哪里,郑叔清说不出个所以然,当然那只是因为限于口头表达能力不足。实际上,当他把两种布料的碎片放在桌案上时,任何人都能很直观的判断出哪一种是西域来的粟特锦,哪一种是唐国仿制的。

其实粟特锦第一次被“拆解”,是唐初时候的事情,只是关注的方向,以及实现的目的不太一样。而且西域过来的粟特锦也在不断推陈出新。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隔空对掌般的商业竞争。

按照方重勇原本的理解,所谓“仿造”,就是完全照抄对方的样式。但实际上,这种想法都是一厢情愿而已。

抄,也不是谁都可以抄的,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抄的。

布料的款式毕竟不是文字绘画,其中也融入了画匠工匠们的心思,有些技巧甚至是代代相传,成为传子不传女的独门秘籍。

每一款布料问世,其实都是工匠们将自己的想法“写在”布料上。工匠们不理解西域那边过来的粟特锦要表达的意义,仿制出来的东西,便没有神髓,只是粗粝的模仿。

长安权贵们见惯了好东西,能忍得住这种大忽悠?

到时候郑叔清不但不会立功,反而还要被李隆基治罪!

老郑不是傻子,知道不行,就让工匠们放手一搏,按自己的想法来仿制粟特锦。

好消息是,这种仿制粟特锦,看上去比原版似乎更好一些。

这也很好理解,大唐在丝织品行业,原料方面碾压西亚地区。蚕宝宝都是人工喂养,养分充足,吐出来的丝粗壮而长纤维,光泽透亮大气。

坏消息是,稍微……有点点不太像粟特锦。

原因其实是很好理解的。

郑叔清给方重勇描述了一下他从纺织工那边打听来的消息。

西域那边过去的蚕丝,不仅有唐国国内产的,还有西域各国产的“野蚕丝”。野蚕是没有经过人工驯化代代筛选的原生蚕。

吐出来的丝,又细又短。

然而错有错招,西亚那边混合蚕丝编制出来的粟特锦,反而带有别样风情。

为了保证丝绸之路上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奋斗在沙俄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一号狂枭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美利坚胜者为王 下乡大东北,知青靠刺绣风靡全村 汉家功业